高三下學期的後半段到大一下,每個禮拜四用過晚餐的晚上,
我坐在客廳的沙發上,電視機一逕播放著國家地理頻道或是它的姊妹頻道,
(只要我爸在場,電視就只能轉到那兩台。)
而此時的我,會拋開所有的物理化學,以及所有的一切,
翻開中國時報副刊的三少四壯集,
津津有味地讀著九把刀一週一篇形式各異的文章。
在我還不知道可以在網路上瀏覽當天報紙的高三時,
要是某天突然想起來:「啊!糟糕,我忘了看禮拜四的副刊!」
我便會捶胸頓足,內心不斷扼腕,直為自己的疏忽感到生氣。
雖說要找的話基本上是可以勉強找得到,
不過基本上都被揉得破破爛爛,棄置在地上。
那樣子讀起來,就少去了很多質感。
不過那一段期間所有九把刀的文章已經全部匯集然後出版了,
書名叫作:慢慢來/比較快。
個人覺得非常好看。絕對值得細細咀嚼。
然後一陣風起,到了另一段一年的時間。
世界變了,人變了,原先的七個作家也換成了另外七個。
這時候我固定收看的是禮拜五的龍應台。
不過閱讀的方式改了,變成盯著電腦螢幕閱讀。
感覺是稍微遜了一點,不過好處也是有。
一旦對某篇文章愛不釋手或是對某個晶瑩的句子情有獨鍾,
這時候就只要用滑鼠套一下,再加上幾個按鍵的運作就搞定一切。
不過龍應台最後幾個月的文章都圍繞在同一個主題—
她和她年老失智不認得子女了的母親如何小心翼翼的相處。
看多了之後有些麻痺;畢竟也沒有,也不希望有那樣子的經驗。
不過她的文字很好很優美這倒是無庸置疑。
而最近,從5/19開始,又是另外七個作家了。
這回我想我會固定在禮拜一閱讀我偶像張曉風的散文。
我真是太崇拜她了,我有她五本書,而且很難得地每本都看過了。
所以,和我一起期待每個禮拜一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