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文學名著是自小便如雷貫耳的,但曾實際看過、現在還能夠依稀記得內容的,幾乎是屈指可數。老人與海、小王子、大亨小傳、茶花女,大概也就這幾本了。仔細想想之後,還真是少得可憐。
幾個月前圖書館辦了一個活動,活動的宣傳短語中出現了「達西」和「伊莉莎白」等名字,我還是問過學妹之後才知道原來出自於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。
「傲慢與偏見」,聽起來是如此的熟稔,Pride、prejudice甚至是高中生必背的單字,總頻繁地出現在教科書上或是老師的口中;但對於書中的內容,我卻一點也不了解,於是,在這次的活動免費贈品的引誘下,我就這樣走進了珍‧奧斯汀筆下的那個世界,領略了裡頭的風景。
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的名字取得好,貫串全書的,就是達西先生的傲慢,以及伊莉莎白以及眾人對他的偏見。隨著奧斯汀細膩的文筆,當達西先生在內瑟菲爾德莊園的舞會上一句:「她還可以,但是不夠漂亮到打動我的心。現在,我可沒興趣去安慰受到冷落的小姐…」義憤填膺的其實不只是伊莉莎白本人,也是每一位隨著劇情起伏的讀者。但隨著小說中時間的不斷推移,我們慢慢了解,其實達西深愛著伊莉莎白,只是他的表達方式沉著而且內斂,於是他對她的愛慕也就在傲慢的包裝下顯得朦朧。
小說的張力就在達西與伊莉莎白的互動中展現出來。先是雙方對彼此沒有好感,然後達西愛上了她,不顧一切地向她求婚卻斷然遭拒,然後是誤會冰釋後,自覺虧欠達西太多的伊莉莎白渴望但卻又不敢奢求他的愛。達西先生的兩次求婚更是小說中的高潮,教人不禁捏把冷汗,揣想著究竟會怎樣的發展。
除了高潮迭起的劇情之外,奧斯汀也為我們描摹了一個真實可感的世界,朦朧間,我們好像也乘著馬車來到了十九世紀初的英國。那個時代、那個國家的人們,膚淺卻也單純。年輕的女孩最大的願望明白而不造假地就是要嫁給一個有錢人,而她們也不諱言談論哪個先生的年收入有多少多少。而長輩們甚至會提醒:不要跟哪個年輕小夥子過於親密,因為跟一個沒有財產的人談戀愛,實在太冒險了!但這樣的想法在那個時代或許也無可厚非,從書中我們知道,父親的財產並沒有辦法由女兒繼承,而一定要交到男人的手中,即使這個人是一個討厭、說話又沒有深度的遠房親戚。小說中的夏洛特與柯林斯就是婚姻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最佳例子。
小說讀到最後,直為達西與伊莉莎白、簡與賓利感到高興。「有情人終成眷屬」在此得到了最飽滿的詮釋。藉由閱讀傲慢與偏見,我認識了看似傲慢的達西、不矯揉做作的伊莉莎白、含蓄大方的簡以及猶豫不決的賓利,並且得以窺見他們身處的那個有趣的時代。這是個很精彩的閱讀饗宴。有機會再讀一次,相信我會有更多不同的感受和想法。